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李民將軍忠烈可風

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

  李民彜將軍於國共內戰中負傷被俘,但氣節忠貞,拒絕降共,不幸被槍決犧牲。他的女兒祈求父親能入祀忠烈祠,多年陳情未果,直到時任國防部長的馮世寬主委協助,終於在烈士殉國六十八年後,將其牌位入祀忠烈祠,筆者謹以此文代表遺族,向馮主委誠摯感謝。
 李民彜,湖北應城人,青年時期矢志從戎,參與討袁、北伐,抗戰,投身太原會戰平型關、忻口戰役等戰鬥;抗戰勝利後為胡宗南上將倚重,擔任國軍暫編第三縱隊少將處長,協助駐守河南省湯陰縣。
 民國三十六年四月,共軍兩萬餘人包圍湯陰縣城,李民彜部隊與之正面交鋒,史稱「湯陰保衛戰」,守城國軍苦撐三十天,傷亡慘重。而我空軍空投糧食彈藥,遭共軍火砲轟擊受挫,援軍也受阻,彈盡糧絕,城破與敵浴血奮戰,最終司令孫殿英、及李民彜將軍重傷被俘。
 李民彜被關進戰俘營,中共要求他寫「思想悔過彙報」,李民彜認為其俯仰無愧國家民族,拒絕寫任何東西,堅持「無罪可悔!」他腰桿挺直,不願意否定自己的過去,民國四十年農曆過年,中共認定其「死不悔改」,在北京刑場槍決,時年五十一歲。
 李民彜就義後,妻子張靜眉帶著三名子女顛沛流離,文革時被打成黑五類迫害致死;兩個兒子遭批鬥,先後抑鬱而終。倖存的女兒李亞蘭成年後,決心尋找父親的下落,她在最高法院找到李民彜的判決書,才知原來三十年前,父親已被鎮壓,而且不知骨骸掩埋何處。
 儒家講求入土為安,李亞蘭遍尋父親墳塚不得,決定到臺灣去,請求官方協助父親入祀忠烈祠,不願父親淪為荒野孤魂。
 李亞蘭隻身跨海來臺,向總統府、國防部和陸委會陳情,所得到的官方回覆是「查無此人」。但她沒有放棄希望,繼續書信陳情和往返兩岸,歷經二十餘年奔走,終於在國史館文件檔案找到父親的官方紀錄,卻仍得不到政府的認可。
 再隔六年,蒼天不負有心人,時任國防部長的馮世寬得知此事,表達願意協助,當查閱到李民彜的槍決判決書寫著:「被告(李民彜)堅決作戰,頑強抵抗,致使我軍(共軍)解放湯殷(陰)付出很大代價。」即被李民彜受命不辭、死生無懼的愛國情操深深感動,認為史料「有憑有據」,本應「據理力爭」,下令重新檢視。就在馮部長卸任前,李民彜少將獲批准入祀忠烈祠。
 民國一○八年八月,陸軍司令部為李民彜烈士主持入祀安位典禮。人在北京、八十歲的李亞蘭,因辦理入臺證受阻,只好由國外經商的兒子呂珂先生,也就是李民彜的外孫代表母親來致祭。
 儀式結束後,忠烈祠管理組送給家屬一張李民彜的照片,當李亞蘭收到父親遺照時,不禁百感交集,因為連她都沒有一張父親生前的照片,透過馮部長的協助批准入祀,她重拾對父親容顏的記憶。
 李亞蘭說,非常感謝馮世寬主委,因為主委對國家犧牲烈士的尊敬,終使她父親的忠魂回到鍾愛的中華民國,受到國人景仰追思。對女兒來說,算是盡了孝心,此生已無遺憾,她永遠忘不了大鵬主委的恩德。
 【作者速寫】莊秉漢,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創作組,臉書「我的抗戰」版主,中時電子報「史話」專欄作家。
 
(點閱次數:3236)